傾聽是最即時的協助

【大家健康 2007.10 文/葉雅馨(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)】

 24.1%、24.3%、25.7%…… 

當大學生憂鬱情緒嚴重,需尋求專業協助者比例逐年提升, 

家人、朋友、學輔中心,到底可以做些什麼?

 

 

 「阿凱!我最近好悶喔,我們可以聊聊嗎?」、「我和女朋友吵架了,誰能夠幫助我……」、「學輔中心有什麼成長團體,要不要去瞧瞧?」、「他的BLOG上怎麼都是沮喪的心情符號,怎麼了阿?」……

大學校園間總流傳,大學生有幾個必修的學分,課業、愛情、社團、打工,顯見除了課業外,人際互動也是大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當大學生遇到困難時,第一個求助的對象往往是身邊的朋友,他們不經意顯露出來的一句話或行為,常是展開求助行為的第一步,只是我們周遭的人,發現了嗎?

我們希望能進一步釐清,當前台灣大學生憂鬱情緒與其求助行為之間的關係,除了有助於瞭解大學生的求助行為,並幫助他們在求助時,找到適合的求助對象以外,也讓學校、家長、同儕,甚至是相關單位能進一步思考,究竟該怎麼幫助大學生擺脫憂鬱情緒的困擾。

根據董氏基金會2007年5月至6月所進行「大學生憂鬱情緒與求助行為之相關性調查」結果顯示,大學生憂鬱情緒嚴重需尋求專業協助者,有逐年提升的跡象,而當大學生出現憂鬱情緒相關問題時,自己紓解或處理是最常採用的方式,同學或朋友則是最先去找,也是覺得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求助對象。

這項調查以大學及獨立學院在學學生為對象,分別在北、中、南、東及桃竹苗地區,抽取58所學校進行施測,發出6,960份問卷,回收6,278份問卷,有效問卷為6,198份。受訪者中,男、女生比例幾乎各半,以下為具體的調查結果。

 

每4人就有1人

嚴重憂鬱需專業協助

 董氏基金會今年調查的受訪大學生中,憂鬱情緒嚴重需專業協助的比例達25.7%(圖一),與過去2年(05、06年)本會所進行的「大學生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」(24.1%)與「大學生日常生活、網路使用行為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」(24.3%)的結果相比,大學生憂鬱程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。

 

同學朋友

大學生求助的第一對象

受訪者覺得心情不好,壓力很大、很悶時,經常或總是尋求的求助方式依序為:以「自己紓解或處理」最多,其次為「找同學朋友」,再則為「找男(女)朋友」,第四為「不管他」。當出現上述狀況時,求助對象的排名順序:第一為「找同學朋友」,其次為「找男(女)朋友」,再則為「自己紓解或處理」。而當問找誰談會對自己最有幫助時,第一為「找同學、朋友」,其次為「找父母」,再則為「找男(女)朋友」。

當出現嚴重憂鬱情況時,受訪者會最先採取的方式以「向同學朋友求助」最多,其次為「睡一覺就好」,第三為「去運動」。認為採取哪種作法對自己最為有效時依然以「向同學朋友求助」最有幫助,其次為「睡一覺就好」,第三為「去運動」。

 

65.2%的大學生

曾出現嚴重憂鬱經驗

調查發現,有65.2%的受訪者,曾有過情緒持續性的低落(2個禮拜以上),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、失眠或嗜睡、胸悶、痠痛無力,老是想到不好的事情的經驗。當進一步詢問當受訪者在出現前述症狀時,總是或經常會採取的作法為:「睡一覺就好」最多,其次是「向同學朋友求助」,第三為「去運動」,第四為「找男(女)朋友」。

 

不到一成的大學生

會向學輔中心求助

調查也發現,僅有不到一成的受訪者在出現嚴重憂鬱情緒時,會向學生輔導中心求助。

進一步細問,憂鬱程度嚴重需尋求專業協助者在出現嚴重憂鬱情緒時,會選擇向學生輔導中心求助的亦僅有8.2%,與去年(2006年)調查結果相近。另外,願意求助網友的受訪者比例,也高於求助學輔中心者。

 

會到學輔中心

免費是主因

影響受訪者不前往學生輔導中心尋求協助的理由,依序為:「除非情緒困擾很嚴重且一直持續,否則不會向輔導人員求助」最多,其次為「雖然是輔導專業人員,但還是不習慣跟陌生人聊自己內心的事」,第三為「除非親友無法提供協助,否則不會去找輔導專業人員」。

進一步細問,影響受訪者願意前往學生輔導中心尋求協助的理由,前三名依序為:以「因為學生輔導中心服務是免費的」最多,其次為「跟輔導人員談一談,有助於釐清自己的問題」,第三為「學輔中心有許多專業資源可以利用」。

進一步詢問憂鬱程度高者在出現嚴重憂鬱狀況時,求助學輔中心的意願,亦只有不到一成的受訪者 



八成以上的大學生

認為憂鬱症是精神病

在對憂鬱症的認知上,受訪者中有超過五成三不知如何分辨憂鬱情緒及憂鬱症。

受訪者認為得到憂鬱症的原因方面:認為「是受到壓力、挫折、打擊而產生的」占95%;認為「想太多、個性悲觀的人才會得到」占67.2%;認為「沒有任何外在因素也可能罹患」占67.1%;認為「代表受未知力量掌控」占24.9%;認為「是有不乾淨的東西附身引起的」占14.9%。

在憂鬱症的症狀方面:認為「會讓人失眠或嗜睡」占92.5%;認為「會吃不下或暴飲暴食」占88.8%;認為「會讓身體產生不舒服的症狀」占87.0

對憂鬱症的看法上:值得注意的是,認為憂鬱症「是一種精神病」的受訪者超過八成。

憂鬱程度高的大學生對於憂鬱症的罹病原因、症狀與看法的比例與其他大學生相近。顯見受訪者在如何區分「精神病」與「精神疾病」的觀念上,尚未瞭解,急需進一步釐清

 

常利用網路求助者

較不憂鬱

受訪者憂鬱情緒之高低與當其出現嚴重憂鬱情緒時,與求助的方法有達顯著差異。憂鬱情緒較嚴重者在出現前述狀況時,經常或總是會採取的作法依序為:「睡一覺就好」最多占54.6%,其次為「向同學朋友求助」占40.7%,第三為「找男(女)朋友」占29.2%。

較特別的一點是,在曾經利用網路(包含相關網站、及各式協助方式)尋求協助的受訪者中,有超過七成的是憂鬱情緒較低者。憂鬱情緒較嚴重者,尋求網路相關服務協助者的比例不超過三成。

 

強化同儕之間

傾聽、陪伴的能力

在出現憂鬱情緒時,懂得尋求協助是聰明的作法,但是求助的方式與對象各式各樣,該怎麼尋找能幫助自己的對象、什麼樣的對象對自己會有幫助,當求助對象、方式不能帶來幫助,或不慎提供錯誤的資訊時,反而可能讓當事人的憂鬱情緒更加嚴重。

針對此次調查結果顯示,大學生的憂鬱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,且在區分憂鬱情緒與憂鬱症、精神病與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仍不足。在求助行為與求助態度方面,年級低者較年級高者願意求助學輔中心,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,有助於適應環境,但隨之而來的課業壓力、人際互動也同步增加,學校方面對於高年級者的情緒問題的重視是否也有相同的改變,亦或是固定著墨於某一年級,是值得學校方面探討的問題。

本次調查亦發現,在大學生出現情緒困擾時,求助於網路者多於求助學輔中心,由數據可發現,多數學生將學輔中心定位於有嚴重情緒困擾才需求助,學輔中心應對其功能與定位更多思考,該如何強化學輔中心功能的多元性、如何接近年輕人,甚至鼓勵學輔中心人員積極主動去找尋有需要幫助的學生,而不是被動等待有困擾的學生自己上門。設法破除學輔中心因高度專業性與學生產生的隔閡,如此才能完整、有效地發揮學輔中心在學校的功能。

另一方面,根據本會去年調查,超過九成大學生每次上網超過2小時,更有接近1/5的大學生,每次上網超過5小時,顯見網路與大學生的生活已密不可分,可是,當大學生出現嚴重憂鬱情緒,選擇利用網路求助者與利用其他方式者,相較之下卻較少,這也提醒網路服務提供者,在心理健康這個議題上,還有很多發揮的空間。

而從上述資料亦可發現,不論憂鬱程度高低,同學朋友都是大學生求助的第一對象,也認為是對自己最有幫助的對象,因此,相關單位除了教育學生如何辨識憂鬱症與憂鬱情緒之外,亦需將傾聽與陪伴的相關方法、技巧,提供給大學生知道,在第一線就能提供有憂鬱情緒、憂鬱症的大學生最即時的協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紅豆時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